“印象”即“现行”:以唯识思想深度解析休谟的《人性论》
大卫·休谟,作为西方经验主义与怀疑主义的巅峰代表,以其在《人性论》中无与伦比的“心智解剖刀”,对人类认知的根基——“因果性”、“外部世界”与“自我”——进行了最彻底、最颠覆性的解构。他宣称,我们的一切知识,都源于生动的“印象”及其暗淡的“观念”复制品;所谓的“
大卫·休谟,作为西方经验主义与怀疑主义的巅峰代表,以其在《人性论》中无与伦比的“心智解剖刀”,对人类认知的根基——“因果性”、“外部世界”与“自我”——进行了最彻底、最颠覆性的解构。他宣称,我们的一切知识,都源于生动的“印象”及其暗淡的“观念”复制品;所谓的“
传统思想史对卢梭思想的探讨大多基于两条路径:一是从个人心理及身体状况来探讨其思想的特殊性与复杂性,二是从现代性的视角强调卢梭思想所折射的现代性问题。当代媒介研究的进路可为理解卢梭思想提供别样视角。卢梭对真诚与透明的追求,可被理解为他对现代媒介文化的抗拒,即媒介
古代哲学(前6世纪—公元5世纪):从米利都学派到基督教兴起,探讨自然本源(如水、火、数)与人类理性(如苏格拉底的“知识即美德”)。天主教哲学(5—15世纪):哲学与神学交融,以奥古斯丁、阿奎那为代表,围绕信仰与理性的冲突展开。近代哲学(17—20世纪中叶):科
由约翰·菲尼斯著、田夫教授翻译的法哲学经典《自然法与自然权利》新中译本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。为更全面引介本书主旨及菲尼斯的自然法思想,现选编五篇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菲尼斯研究文献,以飨各位读者。五篇文献将按上图时序推送,敬请各位关注。
五四过去一百多年了,承继启蒙大业的联经年过半百,而中国大陆的第二次启蒙,也接近半个世纪了。然而,启蒙在中国究竟是成功,还是失败?启蒙在公众心中是否还有“思想的力量”?假如日渐式微,那么症结何在,有何新的路径能够跟上时代,继续未尽的启蒙事业?